携手·同心·共创未来
服务热线:0571
-
88262111
产品
文章
搜索
名称
描述
内容
Pursuit of quality
品质卓越不凡·
服务尽善尽美
首页
产品中心
防雷器系列
智能交通
硬件产品
防雷器系列
补光灯系列
电源系列
信息化建设
智慧旅游
智慧社区
数字校园
数字法庭
数字监狱
数字城管
数字化公路
平安城市
补光灯系列
服务中心
案例中心
平安城市
智慧交通
信息化系统
采购合作
关于我们
企业简介
企业文化
企业荣誉
招贤纳士
投资者关系
联系我们
资讯中心
企业新闻
行业新闻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行业新闻
>>
这次高考是迄今为止科技范儿最足的一次
这次高考是迄今为止科技范儿最足的一次
来源:
网络
|
作者:
pmoe2c187
|
发布时间:
2018-06-24
|
1473
次浏览
|
分享到:
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拉开大幕。41年前,中断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570万考生走进考场,推开希望之门。41年后,2018年的现在,会有975万考生走进考场,为自己十二年的努力作最后一次拼搏。对于这些大部分是“00后”的考生来说,今年的高考算得上是科技范儿十足。
监控无盲区
2006年起,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的部分考场首开安装考场摄像头的先河,对打击考试作弊、舞弊等行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2007年,北京市相关部门要求所有考场一律安装安防摄像头。2008年起,全国悄然声息地开始了一场考场监控风。从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延伸,也正是因为如此,监控系统慢慢演化成为校园安防系统的基础。2010年,高考监控又从局域网连接升级为互联网连接。网络化推进了考场的监控技术,从本地监控到远程监控,从局域网监控到远程网络监控。由于高考的特殊性,教育部、省考试院和市级招考办开始实现三级联网,大部分考场信息直接反馈给当地公安部门,既加强了考场周边秩序的管控;也加强了试卷的保密程度。到2014年,视频监控已经成为高考考场的基本配置,并且延伸到试卷存放、运输、阅卷等各个环节,例如2016年北京市的试卷运送车辆须加装视频监控设备或使用GPS、GPR等定位技术手段,确保教育部门实时监控试卷运送全过程。2017年北京市的高考网络均做了升级改造,主要是把摄像头的IP地址更换为更加隐秘的“私网”,以保证高考监控画面传输过程中不被黑客拦截。到了2018年,监控系统已经成为各个考场的标配,从以前的“看得到”发展到现在的“看得清”,监控系统在考场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身份验证畅通无阻
2018年江苏高考将启用新建成的标准化考点,运用新技术、新手段保证考试阳光透明,其中,刷脸验身份被寄予厚望。6月1日下午,南京市人民中学2209教室内,监考员引导学生进行了“考务通”的实际演示。参加测试的30名学生依次入场,监考老师像安检员一样,手持金属探测仪在门口进行第一关检测。通过后,学生走进教室,来到“小盒子”模样的“考务通”面前。“考务通”通过人脸识别系统对考生证件照、报名照、现场照进行比对、做出验证。“左手持证,一臂距离,看绿灯。”监考员陈老师站在“考务通”旁边,引导学生“刷证刷脸”。“请平视摄像头......验证通过。”一位同学“刷证”后,“考务通”发出了“过关”的提示音。当请两位学生的证件互换后再次验证,“考务通”则毫不留情地给出了“验证不通过”的判定。每位同学的验证时间平均只要几秒钟,加上接受金属探测仪检查的时间,也只需要十几秒。
近两年来,人脸识别在考场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早在2016年,全广东省就在考场建立了考生身份设别系统和作弊防控系统,考生入场时,要按照考场的统一安排,进行“人脸识别+指纹验证”,比对准确后,接受违禁物品检查。2017年青岛也首次使用集人脸识别、指纹验证、身份证读取于一体的认证设备,代替原有身份认证设备。今年除江苏外,深圳市市第七高级中学作为全市唯一试点,首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未来,人脸识别在考场中的落地应用将会越来越多。
侦测引导阻断技术
除了信号屏蔽仪外,今年的考场上出现了一种新技术。今年,江苏省高考考点在作弊防控系统中,首次应用了侦测引导阻断技术。
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技术人员表示,无线电作弊信号在空中发射,看不见摸不着。传统的阻断方式是架设屏蔽仪,不管是否有作弊信号都在不停地扫描,效率较低。现在通过捕获空中信号,还原内容,更加精准。技术人员边演示边介绍,“比如语音信号我们可以直接听到,如果是数传信号,类似于发短信,可以直接看到内容,让管理者掌握掌作弊信号的类型、工作方式,针对性地进行阻断。”毫无疑问,这项新技术的应用将会为作弊防控带来极大助力。
根据大数据填报志愿靠不靠谱?
除了考场中的高科技之外,在考场之外,也有一些黑科技在显露身手。从我国全面实行平行志愿录取投档以后,许多考生和家长对填报哪所大学、哪个专业更加“拿不准”了。在这种背景下,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应运而生。如今乘着大数据的热潮,高考填报志愿也用上了大数据。那么,这事儿到底靠不靠谱呢?
填报高考志愿是个技术活,它需要准确而详实的数据支撑,但是大数据不只是数据多,它的内涵是要通过对数据的各种挖掘、分析和研判,来掌握和满足考生和家长最精准的需求,在一份价值数万元的填报志愿方案里,大数据又是如何体现的呢?一培训机构透露,他们的数据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为考生经过各种测评后得出的数据;另一组为各机构平台储存的数据库。数据都是来源于北京教育考试院。机构会把数据信息结合孩子的成绩,根据今年招生计划和章程进行分析。
对于大数据填报志愿,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这些数据只能呈现过去,不能预测到未来。当考生依据数据做出选择时,就会改变这个数据未来的状况,所以我建议各位家长一定要留心。”中国教育网总编辑陈志文也提出了看法:“大数据能算出一定填报规律,但是没有办法算出你的喜好,所以这些产品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依赖。”比如,如果大家都相信某个数据,那么这个数据就会发生变化,例如数据推测出某个专业的录取分数很低,从而就会出现很多考生报考这个专业,反而会把分数抬高。所以,大数据填报志愿仅供参考,具体方案还需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总结
作为中国最接近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高考给了无数寒门学子改变人生的机会,防作弊防伪自然也成为重中之重,各种高科技产品的加持,也正是为了保障此机制的公平公正。慧聪安防网在此预祝所有考生均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
上一篇:
GDPR正式生效 安......
下一篇:
智慧交通初现雏形 巧......